发布时间:2023-04-14来源/作者:admin阅读(0)
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地区入梅早,降雨强度大,梅雨带稳定,梅雨量大。5月中旬末至7月中旬初不足2个月的时间内降雨总量一般有500-1000毫米,局部地区达1000-1300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以上,江淮大部偏多2倍左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皖、苏、鄂、豫、湘、浙、沪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亿以上,受灾农作物2.3亿亩,死亡1200多人,倒塌房屋数百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亿元左右。
1991年12月22-30日,我国出现一次大范围的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和华北大部、西南东部及江南、华南的不少地区最低气温打破历史同期记录;江淮最低气温降至一10~一15℃、江南降至一5~—12℃。太湖、洪泽湖封冻,太湖最大冰厚达15厘米,是自1954年来封冻最严重的一次。湘、鄂、赣、苏、皖、浙、闽、桂、粤、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农作物、蔬菜、果树等受到严重冻害,其中江西省受冻油菜1017万亩、柑桔125万亩。
1992年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黄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伏秋旱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9亿亩,其中成灾面积2.5亿亩,绝收3800多万亩。
1993年1月上旬末至中旬中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和雨雪天气,不少地区中旬平均气温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低值。苏、皖、赣、鄂、闽、粤、桂等省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或寒害,其中仅广东省受灾农作物就达800多万亩,160万亩淡水鱼受冻害,经济损失达41亿元。1~3月,青海省大部地区连降数场中到大雪,积雪普遍达15-50厘米,局地达1米,加之气温持续偏低,积雪难以融化,使南部和环青海湖一带地区发生严重雪灾,受灾牲畜134O多万头(只),累计死亡147万头(只)。4月上旬,卜段受强冷空气影响,河北中部和南部最低气温降至一3一—8℃,有1460万亩冬小麦、蔬菜等受冻害。
1993年5月4-6日发生了自1927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天气过程。它波及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4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风力一般6-7级、局部达9-10级,瞬间最大风力达12级,最低能见度接近零,风沙形成的沙尘暴壁高达300-400米。受其影响,4省区受灾农作物560万亩,死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只),死亡85人、失踪31人,多处公路、铁路运输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
1994年汛期,两条明显的雨带长期在南岭及东北地区摆动,暴雨天气频繁。西江、北江、湘江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赣江为第二大洪水。桂、粤、闽、湘、赣、辽、吉等省区有7600多万人受灾,1亿亩农田受灾,死亡1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近800亿元。
1995年汛期,江南及东北的东南部等地暴雨频繁,其中江南北部一带6月上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350-500毫米,部分地区达500-900毫米,偏多5成至2倍;辽、吉两省大部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200-500毫米,偏多1-3倍,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及长江下游干流和辽河、浑河、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等发生大洪水,湘、赣、辽、吉、浙、鄂、皖等省受灾农田数千万亩,死亡 2200多人,直桥喊接经济损失 1100多亿元。
1995年 11月至 1996年 3月,青海南部及西藏部分牧区降雪频繁。青海省玉树州大部地区积雪深度在40厘米左右,最深的达2米,散落在28万平方公里的近万名藏族牧民和30万头牲畜一度被大雪围困,全州因雪灾死亡牲畜108万头(只)。西藏牧区至3月己连续出现5次大范围的强降雪过程,局地积雪深达 1. 5米,造成 45万人和 900万头(只)牲畜遭受雪灾,有150万头(只)牲畜死亡。
1996年2月下半月,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降温10—18℃、江南和华南达18-22℃,华南大部、西南东部下旬平均气温为196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南方各省区遭受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其中,广东冻死塘鱼15万吨, 290万亩冬薯和 220万亩热带、亚敏弊野热带水果普遍受害,经济损失达46亿元;广西冬种作物受灾1560万亩,水果受害35万亩。
1996年 7月 31日和 8月 1日, 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沿海潮位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潮位。台风及其减弱的低气压深入内陆造成大范围的风雨灾害。闽、浙、苏、赣、湘、鄂、豫、冀、京、津、晋、陕等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0亿元。
1997年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尤其北方大部地区夏季持续少雨高温,6-8月降水量一般为150-300毫米,偏少2-4成,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夏旱最为严重。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亿多亩,其中成灾面积达3亿亩。黄河从2月7日起,多次出现断流,至11月21日累计断流共222天,断流河段曾一度达700多公里。
1997年夏季,华北、东北、西北、黄淮等地先后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其中华北中南部,西北东部≥35℃的高温日数在10天以上,部分地区超过30天,山西运城、陕西西安等地达60天,一些地方最高气温超过4l℃。
1998年,继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汛之后,夏季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又较常年偏多,暴雨频繁,其中长江流域大部降水量一般有700-1000毫米,部分地区达1000-1500毫米,嫩江流域大部也有350-550毫米,偏多5成至1.5倍,长江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出现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该年全国暴雨洪涝受灾面积达3.34亿亩,1.8亿人(次)受灾,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
1998年3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最低气温降至一1一—2℃,并降了雪。低温降雪使皖、苏、豫3省遭受冻灾的农作物面积达5500万亩。
1999年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旱;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汛期无汛,季降水量一般偏少2-5成,部分地区偏少5-8成,进入9月以后,华北、西北东部、黄淮部分地区及鄂北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致使上述大部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夏秋连旱。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780亿元。
1999年夏季,华北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35℃的高温日数一般有10-25天;7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达42.2℃,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气温。
199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了罕见的“凉夏”。其中,上海未出现≥35℃的高温,为1883年以来所未有;江苏的“凉夏”天气为近40年之最。由于积温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生育期推迟,甚至歉收。
1999年12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初,受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华南、西南等地发生大范围的低温冻害,各类作物受灾面积达8000多万亩,仅广西、广东、云南、福建4省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亿元左右。其中云南昆明世博园内最低气温降至一9℃,室内植物8成受冻,许多耐寒植物也被冻死。
2000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大部地区春夏大旱,南方部分地区也发生春旱或伏、秋旱,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亿亩,绝收面积1.2亿亩,其中辽、吉、黑、内蒙古、冀等省区旱情最重。因旱全国有天津、长春、济南等3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
2000年夏季,华北、华南等地不少地区连遭热浪袭击,华北、江南中东部、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35℃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其中,河北承德、北京、广东连县分别达28、 26和 44天,比常年同期分别偏多 25、 21和 22大。以夏凉著称的承德市7月12-14日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14日达43.3℃,为建站以来的最高气温;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市7月分最低气温超过30℃的有5天,其中28日高达31.1℃,为该市有气象记录百年来日最低气温的最高值。
2001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北方地区在1999、2000年两年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一次大范围严重干旱。至6月上旬,全国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4.2亿亩,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期最大值,并有4460万人和145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进入盛夏以后,四川盆地及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秋季,东北、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该年全国受旱农作物达5.7亿亩。
2001年7月上旬的短短的一周之内,广西接连遭受“榴莲”、“尤特”两个台风的袭击,出现大范围的暴雨或大暴雨,西江干支流洪水暴涨,邕江南宁、贵港等河段发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全区有48个县、市、区1000多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受灾农作物10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亿元。
还有的异常气候就是2008年的南方雪灾以及现在的西南五省的干旱。
疾病大都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要是在咱们国家爆发的,主要就是非典了。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
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1) 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
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
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
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
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
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
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
乡镇工业污染物排则困喊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
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尺谈多的经济代价。
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孙野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汀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
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1)在我国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恨不合理的。
(2)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
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
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
(3)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
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
(4)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3.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帐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
(1)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帐多。
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50~60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
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市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
(2)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
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
(4)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
例如,“两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公斤二氧化硫0.20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公斤1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
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4.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1)一些地方 *** 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
(2)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遍。
(3)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
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
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
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
(4)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气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5.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
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
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
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已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在中国引起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仅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165亿元(1995年),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2%。
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成为人们对社会不满的因素之一,甚至影响了一些地区的社会安定。
与此同时,我国的大气污染程度也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首都北京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这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九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物防治的重点为:“两控区"二氧化硫;城市烟尘、粉尘;机动车排气污染。
主要控制目标是:工业污染源和机动车限期达标排放,实现国家规定的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指标,全面推动机动车车用汽油无铅化;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控制酸雨污染力日重的发展趋势。
为达到上述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1.地方 *** 对环境质量负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各级 *** 要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充分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应普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采取措施落实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根据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分解总量指标,并从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保证。
尤其是大、中、小型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排放二氧化硫和烟尘的项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或者由项目建设单位或当地人民 *** 负责削减区域内其它污染源的排放量,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内。
2.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逐步减少直接消费煤炭,提高使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
逐步提高车用燃油质量和标号,加速淘汰含铅汽油,使我国的汽油尽快向无铅化、高标号方向发展。
2000年已完成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铅汽油。
积极开发各种低污染汽车,如天燃气汽车、液化气汽车、甲醇汽车、电动汽车等。
3.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控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污染
严格控制高硫高灰份煤炭的开采和推行煤炭洗选是减排二氧化硫的重要措施,规定:(1)不得再批准开采硫份大于3%的煤矿,对现在硫份大于3%的煤矿实行限产、配采或予以关停;(2)大力提高原煤入洗率。
对新建硫份大于1.5%的煤矿要求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
对现有硫份大于2%、无机硫含量占总硫分大于50%的煤矿,在2005年内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3)对于煤炭洗选后没有回收硫铁矿的煤研石,不能作为燃料用于发电;
4.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防治工业废气污染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采用技术起点高的清洁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末端污染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
(1)国家已发布第一批限期淘汰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名录,提出可替代的先进工艺和设备;规定普通立窑生产水泥、化铁炼钢、平炉炼钢、横罐炼铸、部分铁合金电炉和部分水泥机械化立窑等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期限;禁止在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中使用淘汰的工艺和设备,超过限期的,要坚决取缔。
要继续取缔、关停小造纸、土法炼铅铸、土法炼焦、土法炼钵、炼硫磺等污染严重的“15小',企业,认真采取这项措施可减排放烟尘6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0万吨。
(2)改组、改造地方中小水泥厂,用静电除尘或袋式除尘器取代旋风除尘器,关停小立窑等措施,使水泥企业工业粉尘除尘效率达到80%。
用静电除尘取代原有电厂的水膜、旋风低效除尘,这些措施是解决当前烟尘污染的重要技术。
(3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是严重超标排放的工业有毒、有害、有异昧的大气污染问题。
5.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用技术的椎广从国情出发,尽快开发推广技术可靠、经济合理、配套设备过关的大气污染防治实用技术,重点领域包括煤炭洗选脱除有机硫、工业型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的气化和液化、烟气脱硫、转炉炼钢收尘、焦炉烟气治理、陶瓷砖瓦窑黑烟治理等。
6.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
(1)所有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到2000年达标排放,制定实施计划,落实治理资金,分阶段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2)各地将排污总量指标分配到排污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使排污单位明确各自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对污染源排放总量实施有效控制。
排污单位必须按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环境质量要求核定的允许排放量组织生产。
(3)建立了对工业部门环保工作的监督机制,要求各部门切实采取措施落实本行业“九五”环保计划。
(4)二氧化硫排污收费试点地区由“两省',、“九市"扩大到两控区。
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使其逐步达到高于治理成本,促使排污企业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
(5)进一步加强城市烟尘控制区的监督管理,提高建设烟控区的标准和监测频率,配备烟尘总量计量装置。
加强对除尘器等环保设备的制造、安装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快淘汰各种低效除尘器和原始排放浓度高的落后锅炉。
充分发挥城市已有集中供热设施的作用,城市热网范围内不允许新建分散供热锅炉,已有分散供热锅炉应要求限期拆除。
(6)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及大气污染源监督监测的技术水平,改善监测装备条件,建立酸雨监测网络,掌握“两控区"酸雨变化动态。
(7)逐步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协调分工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实施对车辆定型、生产、进口、使用的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
在全过程管理中,执行相应的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未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车辆不准制造、销售、进口和使用。
完善老旧车报废制度,对严重超标排放的车辆予以取缔,以提高在用车总体装备水平,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7.真展行保护全球大气环境的国际公约
我国1989年9月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6月成为修正后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0DS)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缔约国。
《议定书》是迄今为止最具强制性限控目标的国际环境公约。
按《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最终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期限是2010年。
随着发达国家在1996年基本停止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消费,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按限控目标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是一件非常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近年来我国 *** 以及生产和消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工业界已经作出很大努力,但还面临很多困难,我国要继续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资金支持,在国内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帮助下,不断强化管理,以确保限控目标的全面完成。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我国 *** 1992年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项国际履约活动。
一、气候灾害
1.
气候温度灾害:局部异常高温,气候悄做干燥,易发火灾;局部异常低温,冻凝灾害,造成供电线路故障,大面樱灶积停电。
2.
降雨灾害:降雨量过大,形成洪涝灾害、堤坝垮塌,严重威胁下游城市安全;或者降雨量过小,形成旱灾,可以造成农作物绝产。
3.
气流灾害:飓风、台风、大风、沙尘暴。
4.
雾霾灾害:空气污染与大雾混合,形脊运扮成有毒雾霾,同时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
二、地址灾害
1.
地震
2.
海啸
3.
火山爆发
4.
泥石流、山体滑坡
5.
雪崩
欢迎分享转载→ https://www.tiangqiyubao.com/qihou/14511.html
下一篇:巫山气候怎么样,巫山气候怎么样啊
Copyright © 2023 天气预报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003976号-34